联系方式
青议丨何为自由之门——也谈中大“限外令”
时间: 2023-10-25 05:18:49 | 作者: 新闻动态
作为毕业于中大的学子,比谁都着急赶紧看个究竟。从恩师那里知道母校近期情况的我,还是有些想象不到。一个星期内,连续四次早有预谋的冲击课堂,扰乱秩序的事件,不得不让人寒心。试想,如果所谓的“行为艺术”(必须给这所谓的行为艺术加个双引号),未来升格为带有危险性的行为,如果今天冲入课室的人,带的不是贴纸,而是刀具,这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于是,中大紧急发出了加强出入管理措施的通告,师生凭校园卡或学生证,校友与办事人员凭身份证等进出。通告发出不久,便在新媒体相继转发,并引发各种议论。
网络对此的报道也慢慢变得多,今早听说广东的电视台也播了,从大家评论和留言能够正常的看到,虽大部分支持学校的做法,也有一些人在质疑,对此,作为一名校友,我也想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大家也都知道,随着广州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慢慢的升高,人流量也是逐渐增加,这也给周边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前不久,不少省内高校也曝出校内遇袭,甚至伤亡事件,至今历历在目。一个千辛万苦培养的大学生,一夜之间,就没了。这对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师生安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中大此举是否有依据呢?我特意咨询了一位律师朋友,得知早在1997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就发布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来维护高校稳定和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其中第7条就有提及:“高校应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下列校园秩序管理和内部保卫工作制度”,其中第1点即是“门卫、值班、巡逻、守护制度”。第11条也提到:“高校可组建校卫队或聘请保安人员,以加强校园治安的防范工作。校卫队统一着装。校卫队和保安队由高校保卫部门领导和管理,执行守卫校门、校园巡逻、维护校园秩序和守护重点要害部位等任务。”2012年广州出台的《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也有相关规定,“学校建立健全门卫制度,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登记或者验证制度,禁止未经同意的校外人员和机动车进入学校。经同意入校的车辆也应当限速限道行驶,并在指定地点停放。”还对携带物品进行了限制,“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动物、管制器具和别的可能危及学校安全的物品带入校园。”
那么可见,进校园要凭证,对有几率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把好入口处的安全,实属合法合规。
有人提出,因为几次小小的冲击校园事件,就如此大动作,也太因噎废食了。但不知大家有没想过,这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因为高校校门不设防,导致各种尴尬、麻烦和不良后果并不鲜见。例如浙大草坪上惊现游客吃火锅,郑州大学游客爬树枝拍照,武汉大学曾经因为进校观赏樱花的游客过多而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秩序,后经限制客流量等措施解决该问题。不少高校发生的盗窃、故意伤人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情早已不是什么奇闻怪谈,媒体时常报道,高校的管理者对此“头痛”不已。
我的母校,能够说是全国最美的校园之一。但校园并非公园,她首先是个大学,学校的主要职责和社会功能也绝不是为满足游客观光赏景的需求,更不能因为游客过多或不当之举而影响教学秩序。我们当然愿意,一个大学校园,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如果也能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那当然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现在需要大学校园充当公园而存在,而将教学秩序放在次要位置来考虑,想必也是本末倒置的。
社会对大学赋予了神圣的期待,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才是最重要的职责。但其首要职责,是什么?首先是人才教育培训,如果连人才培养这一点都做不到,谈何大学?如果因为某些行为,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有人别有用心走上了神圣的讲台捣乱,不仅孩子的父母不同意,社会也绝不会同意。
有网友建议不必发布什么“限外令”,这样显得过于保守和“小气”,想要维护校园秩序,加强管理即可。
加强管理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实际举措,实施门禁正是加强管理的体现。诚然,这一措施不可能保证消除所有的安全风险隐患,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能做到有效排查,减少不安定事端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对更好地维护教学区、生活区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的治安秩序大有裨益。
我还听说了,学校也在计划购置身份识别设备,如人脸识别设备等,提高身份查验工作效率等措施,尽可能做到安全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统一,如此大力度,来保障师生安全,就应该为母校点赞!
一旦出现什么新闻,有些人总是很喜欢扣着“自由”这一顶帽子,这既是一个保护合法权利的盾,又成为了某些人故意攻击的矛。首先,请问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相信,任何人都知道“自由是相对的。如果你有绝对自由,绝对是驾驭在别人不自由的身上”。
实施门禁,不是为了挡住所有人,而是需要出示证件,在校生、教职员工、校友和前来办事的人员(需出示相关证件或证明),经身份验证后即可入校。这原本是安全管理制度中十分常见的操作方法,怎么一经学校采纳就引来质疑或讨论了呢?省市的图书馆难道不是公共资源吗?请问如果不按有关要求并出示证件,就可以随意出入吗?
用于加强安全管理的一扇门或一道墙就能阻隔自由吗?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由的环境是建立在个体自律的基础之上,对于没有“自律”的个体,当然有必要依法依规予以约束、检查或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绝大多数人享有自由的权利,才能守护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
如果有一天,你带着孩子,在校园里散步游玩,突然冒出几个喝醉酒的大汉,我相信,一天的好心情也会戛然而止,你一定会痛骂,“学校的管理也太差了,什么人都可以进来”。你应该想到,你在校园里的每一分钟的安全,是由于校园门口有一群兢兢业业,拿着薄薄的一份工资却要站立多少个小时的保安人员,为你拦住了许多潜在的危险。
我相信,掏出校园卡或者其他证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仅仅是举手之劳,并不妨碍你正常进入校园,与辛勤工作的保安人员说一句“辛苦了”,是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具有的素质。
有人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其他大学很“自由”。比如说,国外有一些公办大学,有法律规定其必须对外开放,如美国加州的伯克利大学,但你了解事实的全部真相吗?伯克利每年接待游客人次仅达10多万,而国内有些知名学府,有些时候一天就要接待近2万游客,如此简单的作比,是否偏颇?中大此举,国内外高校数不胜数,国外的牛津大学等,国内的清华大学等,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校园安全现状已经严重了。